中国首份数字普惠金融报告发布 蚂蚁金服5年做出了6个格莱珉

2016-08-26 15:55:56来源:威易网作者:

在2016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公布了中国首份数字普惠金融报告——《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G20在即,这份报告被认为是中国金融及互联网金融公司交出的首份“普惠金融成绩单”。

今日,在2016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公布了中国首份数字普惠金融报告——《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以下称报告),G20在即,这份报告被认为是中国金融及互联网金融公司交出的首份“普惠金融成绩单”。

报告回溯了普惠金融的由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含义,及蚂蚁金服等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内的实践案例,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数字金融具备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在普惠金融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在这个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透露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8条内容,并表示规范发展数字金融,支持普惠金融的产品创新。易纲特别提到,支付宝的年活跃用户约4.5亿,“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巨大群体,每笔支付交易成本低至2分钱”,充分体现了数字金融的普惠性。

《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8条内容包括: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平衡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风险;构建恰当的数字普惠金融法律监管框架;扩展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采取尽责的数字金融措施保护消费者;重视消费者数字技术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普及促进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身份识别;监测数字普惠金融进展。

\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揭牌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表示,如今的经济新常态需要包容性增长,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推动包容性增长和普惠金融的发展。要建立健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从顶层规划开始,以数字化推进普惠金融作为国家战略,并从监管层面,鼓励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打造包容性金融体系,为创新预留发展空间,同时做好消费者保护和消费者教育活动,并完善金融服务技术设施和孵化机制。《G20数字普惠高级原则》既呼应了国务院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又体现了G20数字普惠金融的精髓所在。

“普惠金融”从何而来?

近年来,普惠金融被屡次提及。普惠金融的含义和由来是什么?在过去的几百年,普惠金融跟随时代发展经历了什么?报告给出了答案。

15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展开信贷业务来遏制高利贷,被认为是普惠金融的萌芽。20世纪以来,小额贷款先后在孟加拉、巴西等国家出现,国际上掀起一股减贫热潮,人们意识到,单一提供贷款是不够的。

2005年, 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体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的概念。它的含义是:以有效的方式使金融服务惠及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通过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

从发展历史来看,普惠金融是一种经济理念,也是一种社会思想。它萌芽于公益但不止于公益。从2005年至今,发展中国家的公司、机构在普惠金融方面表现突出,赋予了这个概念以新的含义。

例如,肯尼亚的M—PESA业务、蚂蚁金服等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创新,给普惠金融带来了突破。这些年来,普惠金融发生了四个变化:从公益到建立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从局部地区到世界;从小微贷款到更为丰富的整个普惠金融体系(包括小微贷款、储蓄、支付、理财、保险等);从人工实现到了数字技术实现。数字技术的发展实际上让普惠金融跃升到了“数字普惠时代”。

“数字普惠”有什么不同?

十年前,人们很难想象可以像今天这样用手机转账、理财,也很难想象曾经只被“金字塔尖”人群享受的金融服务,如今因为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惠及数以亿计的人群。报告认为,与传统的普惠金融(例如银行、小额贷款机构等)相比,数字普惠金融无疑在可复制性上具有巨大优势。

以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博士在孟加拉创立的“穷人银行”——格莱珉银行为例,在过去的39年时间里,格莱珉银行共计帮助了800万农村妇女获得160亿美元贷款,但由于传统小额贷款的属地化、非标准化,“格莱珉模式”很难在孟加拉之外的其他地区复制。

相比之下,互联网技术则带来的突破令人振奋:从2010年的“阿里小贷”到后来的网商银行,蚂蚁金服主导的小额贷款,采用在线放款的模式,在5年多时间里累计为400多万小微企业提供了近7000亿元贷款,也就是说,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代表,蚂蚁金服用5年时间做出了6个格莱珉银行。

除了可复制性,在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和全面性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也有巨大的优势。除了基础的支付服务歪,理财、保险等需求也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值得一提的是,提供这些服务的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并不需要依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运营——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服务价格,而让更多用户能承受得起的价格,已经足以让这些机构自给自足。

蚂蚁金服模式成为代表

“目前,蚂蚁金服拥有4.5亿实名用户,这些用户除了可以享受基本的支付服务,还可以享受理财、保险、信贷、征信等服务。特别的,截止2016年6月底,蚂蚁金服在支付、保险、信贷方面服务的三农用户分别达到1.5亿、1.2亿、2200万”。通过蚂蚁金服方面透露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蚂蚁金服已经成为国内数字普惠金融的代表,其服务覆盖的用户范围、服务深度已经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2004年,支付宝成立,解决了淘宝网上交易的信任问题。2010年,支付宝推出的“快捷支付”让网络支付的成功率大大提升,支付宝的服务范围大大扩展。同年,“阿里小贷”面世,开始解决阿里体系内商家的贷款需求,并首创了网络贷款的“310模式”(即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全过程0人工干预),提升了贷款效率,也降低了成本。

2013年之后,蚂蚁金服的服务深度开始快速加深。2013年,余额宝面世,将理财与消费打通,极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同时也给传统金融机构向数字普惠金融转型的动力。2015年,征信业务的推出则让数字普惠金融有望拥有一个可识别、可控风险的基础:征信过程证明了“你是你”,也尽可能准确了描绘出“你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蚂蚁金服积累和精进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并反过来再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不仅成为一个自然的趋势,也得到了世界性机构组织的一致认可。此前7月份的2016年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通过了数字普惠高级原则,并鼓励各国在制定普惠金融计划时优先考虑数字化实现。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