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已成“社交切尔诺贝利”

2016-05-27 10:12:50来源:科学网作者:张晶晶

“前几天上了个人人网,感觉就是一座cyber-切尔诺贝利。活人都走了,一堆营销号在疯狂转发无意义内容,侧栏在推荐六年前的今天的你的朋友发了什么照片。

“活人都走了,一堆营销号在疯狂转发无意义内容,侧栏在推荐多年前的今天的你的朋友发的照片。”

“前几天上了个人人网,感觉就是一座cyber-切尔诺贝利。活人都走了,一堆营销号在疯狂转发无意义内容,侧栏在推荐六年前的今天的你的朋友发了什么照片。这可能就是AI发达、人类灭绝后社交网络的样子。社交网络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用户喜好,精准推荐转发——活人都死了,社交网络一片欣欣向荣。”

\

这是微博用户MademoiselleCherie-Luna不久前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的一段话。校内网是“90前”大学时代的重要记忆之一,那个时候博客式微、微博正在兴起,以同学关系搭建为主的校内迅速成为大家喜爱的平台,估计很多人还记得在校内网上疯狂“偷菜”的经历。

如上条微博所言,现在再去登录下自己当年的校内账号,估计你会被吓一大跳。笔者之前因为要找张照片,下载了人人网的手机端,主界面是直播的内容,忍不住返回Apple Store查看是不是下错App了、是不是人人网出了新的直播分App之类的。

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当用户被吸引到新的社交平台上的时候,那些被遗留下来的信息,如同热闹大聚会结束之后、被抛弃在会场的各种华丽杯盘,一片狼藉。

至今还在使用微博的用户,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为了看看明星、名人、大V在说什么、做什么的;二是喜欢某个信息类账号忠贞不渝的,当然其实大部分微博大V如今都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三是做淘宝的;四是喜欢写点东西给陌生人看的。

据说很多企业在倒闭之前,都会硬性给员工安排任务。

从这个角度看,莫名发现自己多了几十个关注、掉了几百个粉丝,或者突然发了些带好多热门标签,但明明不是自己发的微博,似乎也都不难理解了。

社交平台(SNS,Social Network Site)的诞生让人这种群居动物实现了关系在虚拟世界的延伸——好处是沟通范围和效率大大提高,坏处是关系强度大大弱化,甚至有一种十分虚假的感觉。

从注册账号开始,到彻底离开这个平台为止,这段时间线上的我们在这个平台留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很多人反感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没有批量删除的功能,在希望掩盖和抹除一些记忆的时候非常不方便,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那些放弃了删除的人当中,当风轻云淡再回头去看的时候,会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较劲一条条删掉。毕竟随着时间过去,不好的回忆也被酿造成了一杯醇厚的美酒。

墓碑上印着一个二维码,来吊唁的人可以扫码了解逝者的一生——这幅被很多人解读成负面意思的漫画,在笔者看来却或许也是件好事。毕竟能载入史册的英雄太少,大部分普通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如同被大风带走的沙粒,无法留下一点痕迹。如果能通过在社交平台留下的点点滴滴还原这一生,讲述自己的故事给那些好奇的后代听,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关于数字遗产如何处理的话题,各家科技公司采取了不同的方法:Facebook 在2015年更新了一项设置,用户可以任命一名好友或者家庭成员来负责自己死后的数字遗产;苹果公司在其美国服务条款中则规定用户无权任命任何人继承自己的账户,iCloud在去世后账户即删除;谷歌则是采取了与家人代表协商处理的方法。

对于曾经热衷过和正在热衷的那些SNS,丧钟鸣响之时,你会选择何去何从?

关键词:人人网社交S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