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的下一个蓝海

2014-04-16 11:36:50来源:西部e网作者:王利阳

4月10日真是个良辰吉日,据说这天,互联网领域有7个发布会举行,记者密集赶场。最有意思的莫过于,UC发布其首款PC端浏览器,而360发布其手机浏览器6.0版。在此之前,UC称只专注移动移动网,周鸿祎则多次表示不看好手机浏览器。

4月10日真是个良辰吉日,据说这天,互联网领域有7个发布会举行,记者密集赶场。最有意思的莫过于,UC发布其首款PC端浏览器,而360发布其手机浏览器6.0版。在此之前,UC称只专注移动移动网,周鸿祎则多次表示不看好手机浏览器。

正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改变发生的原因也不外乎如此——抢夺浏览器的下一个蓝海。浏览器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在PC端,浏览器是内容的载体,即使是号称入口级的搜索引擎,依然需要浏览器承载;到了移动端,用户对手机浏览器的使用习惯得以从PC端的浏览器习惯迁徙而来,在内容载体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手机浏览器仍然是用户选择手机上网的主要方式。更难得的是,这个用户价值颇高的市场还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流量分成、广告、游戏等。

好生意,自然大家都想做。因此在微软凭借着IE的“免费+捆绑”策略保持寡头垄断多年后,挑战者依然前仆后继。在国际市场,Chrome、Firefox、Sarari充当后起之秀;在中国市场,搜狗、QQ、百度、遨游、猎豹等二十多家浏览器厂商逐鹿。竞争者不断进入,浏览器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不是僧多肉少,而是在日渐稳定的市场,后来者没找到新的卖点。

在IE已坐拥海量用户的时机下,产品趋同就像是攻城,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不大,对手不犯严重错误的前提下胜算太小。蓝海理论强调的是,在一个已有占据市场先机的强势对手的情况下,企业该追求的是创造性而不是对抗性的战略方法,非对抗性战略的核心为价值创新。

没有比操作系统需求更硬的强势产品,没有比能微软更强的企业实力,选择对抗性战略无异于找死。每个后来者都想出差异化的牌——商务浏览器、游戏浏览器、儿童浏览器、老人浏览器……这些功能的加入的确践行了差异化的理念,只可惜战略趋同,策略上再差异也是白搭。由此衍生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浏览器战略差异?

从功能属性来看,互联网产品分为工具型应用和基础型应用。对于工具型应用,用户可用可不用,不是所有用户必需品;用户绕不开、用户使用需求基本一致的,便是基础型应用,比如操作系统、浏览器。对于工具型应用,可通过用户定位等标准来细分市场,实现产品差异化,比如电商、社交;但对基础型应用,这行不通,谁会需要一款只专注于商务的操作系统或者针对白领的操作系统?换句话说,通过这种方式并不能实现基础型应用的价值创新。基础型应用价值创新的落脚点在于重构。

网景败走麦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景遵循软件时代的盈利模式,靠卖软件许可盈利。而微软利用其强势硬需产品操作系统进行捆绑,但微软打破了这一模式——从用户付费变为用户免费,这个杀伤力让网景死得更快。而在IE免费之下,浏览器直接盈利的模式被堵死,导致浏览器在微软垄断期间成为一个用户价值极高,商业价值全无的产品——在软件时代是这样。

自然无法直接当产品卖给用户,那就借助用户人气在浏览器上面卖服务,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佼佼者谷歌Chrome的逻辑。2008年,谷歌推出Chrome浏览器,狠抽IE弱点,针对IE速度慢、不开放和界面复杂采取了开放式、简单页面和速度快的浏览器技术和服务;随后构建客户价值链平台和系统能力,把邮件、搜索、地图服务、短信、聊天等通过Chrome整合起来,打造了客户价值链平台,客户可以在谷歌世界完成所有的工作与生活大部分,变成了谷歌网络操作系统。等微软明白谷歌在做什么时,浏览器大局基本已定——Chrome超过IE,份额达到36.4%,IE则被慢慢边缘化。而新的浏览器盈利模式开始成熟,搜索、导航等互联网服务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

在中国,360采用相似的战略迅速从IE身上咬下一大块肉。从互联网用户的刚需——安全出发,捆绑浏览器,然后通过浏览器捆绑网址导航,等导航成熟之后,再推出搜索,在这场关于入口的游戏中,360制造了一条核心竞争链,浏览器则是其中最中心的一环。360之后,国内PC浏览器市场的格局基本形成,IE、奇虎360占据着国内浏览器市场的前两位,市场份额分别为51.91%、27.1%,余下的浏览器的份额均是个位数。

Chrome和360对浏览器的重构方式不尽相同,但基本逻辑是一样的:从用户的痛点切入,在对手看明白前迅速构建核心竞争链。核心竞争力都是阶段性的,时间长了,所有的核心竞争力都会被单点突破,而核心竞争链却很难,因为成本和难度实在太高。这和兵家合纵连横之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很少有企业具备谷歌整合产业链价值的能力,而像安全这样即是刚需又还存在市场空白的领域不多。说起来,360式三级火箭模式最早是搜狗提出来的,360基于安全,搜过则基于输入法。搜狗干不过360的原因很简单,用户在安全上的痛点比输入强得多,且输入法太轻,不足以支撑浏览器。如今QQ浏览器希望基于微信继续走这条路,微信是够厚重,但将其流量导向浏览器的通道并不顺畅,通讯+浏览器的竞争力链弱得多。

Chrome和360采用的合纵已经难以走通,连横的道路走的人却不多。如今人们使用设备越来越多,横向打通各个屏幕屏障,实现跨屏互动被视为另一条重构之路。从需求来看,这的确是用户痛点。在云计算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下,用户使用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趋于统一,通过同步,用户可以在PC、手机、平板和电视上使用到相同的服务,其间的区别已经从不同的设备+不同的互联网转变成了不同的设备+相同的互联网,所以将来的浏览器一定是全设备、全平台的。

跨屏,不是多屏,成为众多浏览器厂商争相抢夺的下一个蓝海,并布局多时。国外代表是Chrome、火狐和Opera,国内能叫得出名字的PC浏览器厂商都在也在努力进军移动设备终端,可惜多数如玻璃瓶里的苍蝇,冲不出一条康庄大道。

这些浏览器选择从PC端向移动端延展,遇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移动端浏览器比PC端复杂得多。手机屏幕尺寸和操作系统远比PC多样化,做到完全适配并不容易,其次手机用户对浏览器的需求同样比PC端复杂,在更小的屏幕上要实现和PC相同甚至更优体验,速度要快还有省流量,最后是手机端用户拓展渠道和PC端不同,PC端的浏览器大多靠捆绑,但在移动端,这基本行不通。这些导致从PC端进入移动端的浏览器厂商并不顺利,目前国内手机浏览器市场,UC和QQ浏览器平均月度覆盖人数比例达65.9%和32.5%,其他浏览器的比例均在10%以下。

移动浏览器做不好,要打造以移动为中心的浏览器多屏互动就很难。因为多屏需求的产生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用户处在移动状态的时间越来越多,因此才需要在设备、智能操作系统分割的情况下,解决跨屏、跨设备、跨场景的问题。作为重要上网入口的浏览器无疑最重要的载体,而移动才是跨屏的中心。

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在浏览器跨屏的道路走下去的企业,目前最有希望的,国外是Chrome,目前Chrome在PC端和移动端都有不小份额,更重要的是Chrome和安卓有天然的联系。而在国内,谁能抢得先机?长期占据国内最大手机浏览器位置的UC胜算很大,这家从塞班时代起来的浏览器在手机端有十年的积累,不少人以基因轮质疑其在安卓市场的能力,但根据数据,UC的安卓用户已超过3亿;除了在手机端有较大的用户优势,UC还是目前国内唯一覆盖手机、平板、TV和PC的浏览器。当然UC也有挑战,如果无法迅速在PC端抢占一定份额,其跨屏战略将遇到很大瓶颈。

360浏览器在PC端有绝对优势,但不得不说,周鸿祎重视手机浏览器的时间太晚了。手机浏览器格局基本已定,留给360的市场空间已经不多。360手机安全卫士和手机助手也许能在短期内给360手机浏览器推波助澜,但在手机浏览器市场,依靠渠道能力强行捆绑的玩法很难了。

排在手机浏览器市场第二的QQ浏览器在手机端同样具备一些优势,此前QQ浏览器推跨屏,如今它更想依靠微信,复制360的三级火箭道路。腾讯的资源是很多,但恐怕QQ浏览器也想不明白自己想做什么。

关注微信公号:科技不吐不快(tucaokeji)

关键词:浏览器UC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