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的惩罚:Groupon困兽斗的故事

2013-03-19 09:41:38来源:钛媒体作者:

这是创始人梅森被迫下台的背后故事。所有变故与不安似乎都指向了另一人,即董事长Lefkofsky,他的贪婪与一意孤行,决定了这场困兽斗。

这是创始人梅森被迫下台的背后故事。所有变故与不安似乎都指向了另一人,即董事长Lefkofsky,他的贪婪与一意孤行,决定了这场困兽斗。

一个创始人的离开,是另一个创始人的棋局?Groupon的飞速发展先是被冠以“全球有史以来成长最快的公司”,成立短短三年就登陆纳斯达克,然而,IPO后股价暴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屡遭质疑,不久前创始人梅森被迫下台……一系列波折背后,究竟有多么纠结的故事和斗争历程?听完这个故事,恐怕又会有一些别样的感受。

关于创始人的离开,钛媒体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梅森在Groupon任内做过的怪诞事》(葛甲),这个创始人兼前任CEO 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在公众形象上有诸多怪诞又可爱之举,他在本月初下台了。不过,最近的消息是,Groupon股价周五大涨6.1%,创两周来的最大涨幅。

\

近日,Theverge发表了一篇文章, 首次详解了期间的内斗与磨合,梅森背后另一个控制人的复杂形象跃然纸上。钛媒体小编对此进行了综合编译,小标题也为钛媒体所加。看完此文,才明白,原来在创始人梅森被迫下台背后,还有着一个更为复杂的人,所有的变故与不安似乎都指向了这个人,即董事长 Lefkofsky, Lefkofsky的贪婪与一 意孤行,决定了这场困兽斗的走向。

创始人背后的创始人: Lefkofsky执意上市

2011年早春的某一天,众多IT和创投届的大牛聚集在Groupon芝加哥总部的会议室里:其中有网景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硅谷最热的投资人、互联网预言家玛丽·米克尔、星巴克总裁兼CEO Howard Schultz。当然还有Groupon的团队:前任CEO 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以及精力充沛的董事长埃里克·莱夫科夫斯基(Eric Lefkofsky),还有欧洲区域负责人桑威尔(Oliver Samwer)。

话题自然是围绕“公司到底要不要上市”?安德森、米克尔以及舒尔茨的一致意见是不支持上市,理由是公司还不够成熟,需要更多的发展时间来进一步完善 核心业务。Groupon备受争议的方面是其围绕本土商户建立“运营系统”的模式,然而,当时的公司的技术水平实际上刚处在热身阶段,开发人员和工程师们 都在忙着救火,而无法专心建设一个完善的平台。真正推动企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是其日益扩张的销售团队,看看数据就知道了:2010年初时,销售人员有 126人,到2011年4月已经增长至5000多人。

梅森当时是中立和观望的态度。他是希望Groupon能一举成功的。他自我标榜为一名产品先知,一个年轻的“杰夫·贝索斯”。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能保护好他所创建的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正是他典型的性格特点。

而以Lefkosky和Samwer代表的另一方则十分坚持上市。当时在场的一位人士透露说,“他们希望这艘火箭一发冲天,没有什么能阻止的了。” 加上Lefkosky的长期合伙人Brad Keywell等,支持上市的一方加起来控制了公司40%的股份,显然更有投票权。

他们自己聘来了智囊团做参谋,却对对方的警告不管不顾智。Lefkosky当即决定和他的同伙们推动上市进程。和Lefkosky共事多年的一位知情人透露,“谁坐在他对面并不重要。只要是他认定了,他一定是所有人中表现的最聪明的那一个。”

最终,Groupon于2011年11月上市,募集资金7亿美元,市值达125亿美元。从其当时的营收和估值来 看,堪称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公司。但正如董事会成员曾经警告的一样,它还没有准备好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其财报受到来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质疑。投资者和 员工们纷纷起诉。该公司一再错过华尔街预期,报告也显示其蒙受越来越大的损失。自IPO以来,Groupon的股价已经跌了80%以上。

Groupon改革的最大障碍:Lefkofsky

3月初,在Groupon再次未能达到预期后,Lefkofsky及公司董事会驱逐Mason下台,并开始物色新的CEO。无 论CEO落在谁的头上,未来面临的都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同时也是巨大的机遇:公司业务节节攀升,按目前速度预计,本年度全球订单总额将超过60亿美 元,Groupon在销售额和客户量上仍然处于团购行业的领军地位;然而,在盈利能力上仍然举步维艰,其利润率也不断的萎缩,最要紧的是,Groupon 的行业声誉已遭到严重破坏,很难再吸引优秀人才。Groupon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无论它需要为此付出多么深刻的代价。

多位同Lefkofsky共事过的员工都认为,Groupon改革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他本人。在Frank Sennett的畅销书《Groupon最大的一笔交易》( Groupon’s Biggest Deal Ever )中,Mason回忆说,他给Lefkofsky其的绰号是“沙袋”,“只要看到他,我就想用拳狠狠地揍他一顿,因为在基本的礼仪和待人接物方 面超级迟钝。”

“说的没错,”Lefkofsky回应说,“我天性冷淡,不招人待见。”

而实际上据我们所了解,这有点言过其实了。一位曾与Lefkofsky有过密切合作的前主管告诉我们,Eric事实上是个“聪明的家伙”,但是,他 的贪婪淹没了他的才智。这种性情驱使他做决策时只考虑到眼前利益,他总是追求当下产生最大的利润。而他不介意在前进的道路上牺牲掉一部分人。”

Samwer兄弟:蜜糖还是砒霜?

让我们再回到大约一年前那场决定性的董事会会议。2010年5月,Groupon第一次在欧洲进行了重要并购,以10%的所有权股份为代价,从臭名昭著的Samwer兄弟手中购下了位于柏林的Citydeal公司(最成功的Groupon模仿者)。

Samwers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拿某个成功的美国初创公司做模板,将其克隆到欧洲市场。他们之前曾创立的Alando(易趣的克隆版),上市仅100天后就以430亿4300 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易趣。随后,还相机创建了Airbnb,Pinterest和Groupon的克隆企业。唯一不同的是,Samwers创造的克隆公司 克没有像美国公司一样宽松的工作环境,什么免费啤酒随便喝、办公室放着乒乓球桌之类。可以说,都是用了“美国式创新”的包装,去适应残酷的“德国式效 率”。

收购Citydeal之后,Marc Samwer开始负责Groupon的海外扩张业务;Oliver Samwer则与Mason和Lefkofsky来往密切,成为公司迅速发展的贡献者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人志趣相投:有点迟钝、进取心十足、都受 不了官僚主义。“在做生意方面,Lefkofsky以鲨鱼式的凶悍性格出名”,一位与二人密切合作的消息人士说到。“如果他是鲨鱼,那么Samwer兄弟就是虎鲸。”

Groupon在北美的业务一直迅速增长。据熟悉公司财务状况的消息人士透露,公司虽急速扩张,2010年12月底,公司海外收入虽然与北美地区持平,但到2011年中,海外收入就要超过北美的总收入了。

本次成功是个双刃剑:一方面让Lefkofsky和Mason深感佩服,在重大决策方面,他们开始倾听德国人的意见,有时甚至比自己的高管团队意见 还要重视;但同时,也激怒了他的兄弟Oliver Samwer,他的部门也为Groupon贡献那么大,却仅得到10%的股份,完全是划不来的交易。为了得到他应得的,Samwer希望尽可能快速发展公 司,然后一举套现。这场不惜一切成本力争上游的比赛,正合Lefkofsky的心意。

6个月后,也就是在2010年12月,他得到了机会。世界目光聚焦Groupon,从科技到金融界,每个人都想知道:这所来自芝加哥的初创公司会不会接受一笔60亿美元的横财,成为谷歌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案例?

对一家在2009年只有3000万美元收入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高得离谱的报价,任何一家普通初创企业都会欣然接受。但Groupon在2010年 的增长迅速,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高盛(Goldman Sachs)的银行家对其发展前景垂涎欲滴。高盛首席执行官Lloyd Blankfein特意飞去芝加哥,亲自吸引Groupon注意力。 “银行家们列出很多图表”,一位熟悉会议的消息人士说。 “这些图表上是一个增长矩阵,标志着未来几年内Groupon价值将达到250亿美元。当他看到这点,谷歌注定不能得偿所愿了。

与谷歌交易并不是白纸黑墨的事情:它会受到反垄断审查,并可能需要长达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交易。Oliver Samwer反对这场交易。据目前谈判中的一位消息人士说,Samwer不可能为一件可能失败的交易而等待一年,Frank Sennett书中也是这么说的。随着IPO即将到来,Lefkofsky和Samwer说服Mason和其他人不应该出售公司。

因此,Groupon将目光瞄准欧洲及其他海外市场。 Samwer兄弟将Lefkofsky在直销和呼叫中心的业务优势发挥到极 致。 Groupon在2010年3月时还没有国际销售队伍,但到了5月已经拥有18个国家销售队伍了,预计到年末会增长到35个不同国家。但快速扩张是 有代价的。 “我从没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见过这么差的工作条件”,一位参观了Groupon庞大帝国内部的消息人士说,“你可以说这是锅炉房,说是血汗工厂,这与 Mason在芝加哥创造的公司完全不同。”

Samwer兄弟会挑选一个可塑性很强的、20多岁的MBA青年,将他或她送到一个新的国家,想方设法让其成为市场领导者。Groupon 2010年的全球营销预算是4000万美元。 Samwer兄弟仅仅把这笔巨资投入欧洲市场。一位与Samwer兄弟合作密切的消息人士说:“他们无需为 总部办公室负责,也不需要松开油门减慢发展速度。”

一位仍在职的资深Groupon员工把这过程描述得很简单。“Eric认为这是一场军备竞赛。这是一个抢地盘的游戏。我们必须比别人在更多的国家安排更多的销售人员。”可 以说Groupon更像是一家销售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在竞争中能够竖立的最好护城河就是,在每一个市场中均成为主导者,对克隆公司来说更是如此。 “所有的增长方式都是无机的”,消息人士解释道,“十次有九次,当我们买下一家想要发展的克隆公司,Samwers就会带来他们的管理团队扩大公司规 模。”

Lefkofsky和 Mason 深深陷入Samwers的法术中。尽管有评价认为Groupon的联合创始人太过公司业务的细节,经常微观管理许多低水平项目,但他们大多将Groupon的海外增长细节托付给Samwers。他们甚至引入德国经理来严厉管理美国销售团队,该消息人士说这将严重影响员工士气。

Groupon上市以来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Samwers 的影响。Samwers兄弟在IPO之前便将金钱套现然后离开,将控制权全权交回到芝加哥总部手中,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们早前不断扩张留下的烂摊 子,对Groupon目前的业务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欧洲的销量是公司发展和获利的最大包袱。公司甚至不得不投资中国市场。Groupon必须努力部署其 在海外市场的基础平台,而不能专注于提高技术。因为Groupon是购买企业,它基本上是在几十个不兼容的平台上运作的,所以它不能专注于在海外扩展自己 的技术。据一位熟悉海外业务的知情人士说, 在Samwer开拓的许多公司中,员工们根本不使用Groupon的平台,他们基本上通过电话进行销售交易,然后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将结果发送回芝加哥。

余波未平

拒绝谷歌收购和公开上市之间只有短短六个月,在此期间,Groupon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然而自IPO后好景就不长久了。开始公开财务状况 后,SEC便要求Groupon改革会计核算方法,事情并不太乐观。如今,即使新CEO已经到任,他能帮助Groupon逆转颓势吗?

Andrew Mason不久前在其博客中对离任一事这样解释,“今天我被炒了鱿鱼。如果你还在想问为什么,那说明你没有关注时事。去看看之前的一年半都发生了什么吧: 从一季度财报准则惹来争议,到报表上的重大缺陷,还有连续两个季度营收未达预期,公司股价也一直在上市价格的四分之一处徘徊……事实自然会说话。”

Eric Lefkofsky拒绝对Mason的话做出评价,而现任联合CEO Ted Leonsis却有话要说。Leonsis曾是AOL资深高管兼Groupon董事成员之一。他临时出任联合CEO,和Lefkofsky共同管理公司, 直到合适的人选出现。“媒体都在极力唱衰这家公司,可我觉得人们没能做到去伪存真,从中发现真相。目前公司拥有12亿美元的现金,并且零负债。今年最后一 个季度,我迎来了营运利润。是的,一次减记,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个行业是靠谱的。” Leonsis对The Verge如是说。

Groupon目前正在寻求转型,即从仅有团购单一业务的增长型企业,逐渐转变成拥有多元化业务的成熟企业。首先,通过Groupon Goods产品全力挤进全定价电商的行列,自然而然地,亚马逊一类的商家将成为竞争对手。此外,在位于帕洛阿尔托的研发实验室中,在技术层面大力投入,其 中就包括移动支付、收益优化算法等研究。然而,谷歌和

Square等公司正在蚕食Groupon的市场,通过开发交易类的移动APP,帮助小型商户改善获取本地客户的方式,以此来进军小型商户市场,抢夺小商户“运营系统”的皇冠。

团购模式还能走多远?

新任CEO的身材(Lefkofsky身材不高,甚至有些瘦小)或许是企业健康程度的最好说明。作为Groupon发展史的记录者Frank Sennett最有发言权,他说,“如果他们能真正吸引一只蓝筹股,华尔街将会意识到这里面还是有潜力的。但无论是谁做到了,他们还是做好准备打起十二分 精神和Lefkofsky共事吧。”

Lefkofsky从始至终都一直停留在Groupon的幕后团队,至少名义上是这样。芝加哥办事处的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至少在法律层面上,他不 想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北美的确是这种情况,可在海外却未必如此。“无论是并购,还是营销策略,他都有发言权。迟早有一天,他将空降成为CFO,或者企 业发展业务的负责人。公司的每一个细节都会牵动他的神经。”

新任CEO将在芝加哥总部就职,在如此远离科技和金融中心的地方,很难找到一个能坐阵Lefkofsky的职位的显要人物。未来,他们还将面临在欧 洲方面的棘手问题。据现任和前任职员透露,Groupon在北美的技术平台还未遍及到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他们必须承认,Lefkofsky仍然持有最 大的股份,而且,他和他的同盟在董事会中拥有多数表决权。

Lefkofsky已经回到Groupon芝加哥办事处,并且召开了一系列全员大会,试图将公司拉回正轨。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接任CEO呢?一位跟 Lefkofsky有过亲密工作关系的线人说道:“在Lefkofsky看来,担任CEO只是打一份工而已,他是不屑于一份工作的。他坚持认为以自己的远 见,他应该是一个管理CEO的导师角色。”在过去几年中, Lefkofsky利用其名下的投资机构,已经赞助了二十个新兴创业者。“只要有朝一日,他们 中的一个能飞黄腾达,他的重心就将会转移到那里。”

那么,Groupon的规模和盈利究竟能有多大?在IPO之前,Lefkofsky就夸口说Groupon有超强的盈利能力,尽管他后来不得不迫于SEC的压力收回这个言论。在公开发售的准备阶段,很多新闻散布消息称Groupon的估值达到250亿美元,尽管最终上市之初的市值是125亿美元。从那时开始,超过八成的价值就已经蒸发。尽 管Groupon为它的首批投资者带去了数百万的收益,将超过八百万美元支付给它的股东们。作为Groupon的难兄难弟,尽管无需如此强势的国际扩 张,BuyWithMe 和 LivingSocial也在艰难地挣扎。关于Groupon的负面评论似乎想要建立这样一种观点:团购只是表面功夫,是一 架超速增长的机器,是难以稳定甚至盈利的网络泡沫。

尽管听到过很多难听的诟病,我依然相信Groupon并不是一个幻象。一个曾经严厉批评过Lefkofsky 和 the Samwers的前任高管告诉我,他对于看不清团购行业的人表示惊异。“这是能够帮助商家优化产量的模式,它帮助填满了空空如也的电影院和饭店。最重要的 是,它并不是谷歌和脸谱模式的复制,至少现在还不是。

它并不仅仅是技术的运作,它还需要人力的协助,因此利润降低了。如果管理得当,Groupon是可以盈利的,但也只能成为几百万的公 司。” Lefkofsky 和 Mason的故事集中突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新来的CEO要能够顶得住来自董事长的压力。Sennett回忆到:“当我 和Mason讨论他是否还有什么遗憾的时候,他表现出了少有的迟疑。他说他本该对公司所用的核算方法提出质疑。但是Lefkofsky掌管财政大权。当 SEC开始投资以后,我想他意识到他不能再推卸责任了。”

The Verge杂志采访到的直接通Mason共事过的人都表示,他并不是媒体塑造出来的那个小丑。“他是个非常专注并努力工作的人。”Sennett在他的书 中写道。但是Mason却自找麻烦,把自己的公众形象搞得看起来像个傻瓜。“我不认为是Lefkofsky利用了Mason,可以说是Mason没睁大眼 睛识破真相。而事实就是如此,最具嘲讽意味的解释是,Lefkofsky的确看到了Mason的价值——开始的时候是个富有魅力、却有些孩子气的创业者, 后来成了公司公共形象折损的替罪羊。”

“贪婪无罪,金钱至上”

Lefkofsky过往的法律记录非常不堪,创建了飞速增长的公司快速敛钱,最终企业倒闭。在IPO之前,他接管了企业最后一轮10亿美元融资中的 3.8亿美据为己有,已经招致公司很多员工的憎恶。“这显然让公司内部很多人大失所望。但这才是埃里克,他从来不会认错。”Sennett说,“一旦他看 到有利可图,必然会紧紧抓住。如果投资人允许他套现退出,他一定会这么干。没必要问为什么,为什么狗会舔玩具球?因为他舔的到啊。”

联合CEO Leonsis则认为,Lefkofsky的形象被毁掉了。他指出,Lefkofsky之前创办的两家公司InnerWorkings 和Echo Logistics都上市了,而且一直盈利。自IPO之后,Lefkofsky还从未出售他在Groupon的重大股权并且反复重申,他不会这么做。 Leonsis说,“人们评价埃里克是个短期玩家,见好就收,我只能报之一笑。他将在Groupon至少持股25年,所以我觉得,到底多久算短?这取决于 你对‘短期’的定义了。”

对此,其他人并不认同。这场较量中,没有人能够比Lefkofsky更快的意识到如何把一门生意从零做到成功。一直以来他都是转动齿轮的那个人, “对他来说,贪婪无罪,金钱才是最重要的。为了得到更多他会不择手段。”Groupon一名前任高管这样说,“他个人的名声、公司的文化传承,他完全不放 在眼里。”

那么对Lefkofsky来说,到底有没有不会触及的底线?一位消息人士表示“打赌没有”,而当问到“Lefkofsky仅仅是一个终极资本家吗?”这位朋友表示反问道,“我不知道。不过,戈登·杰科是个反社会者吗?”

关键词:Groupon团购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