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与汽车的跨界渊源:车联网与“云加端”

2013-11-29 09:47:39来源:WPDang作者:

微软与汽车行业的跨界合作由来已久,包括福特与微软联合打造的SYNC车载系统,与菲亚特、起亚合作的车载系统,与观致汽车合作的基于Windows Azure的QorosQloud汽车云服务平台,以及与F1车队路特斯(Lotus)基于Dynamics的合作等。

导言:微软与汽车行业的跨界合作由来已久,包括福特与微软联合打造的SYNC车载系统,与菲亚特、起亚合作的车载系统,与观致汽车合作的基于Windows Azure的QorosQloud汽车云服务平台,以及与F1车队路特斯(Lotus)基于Dynamics的合作等。11月12日,微软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京发布《中国汽车产业信息化及车联网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报告会后我们采访了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法律及公司事务部总经理陈实博士,以及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申元庆先生,与他们聊了聊微软与汽车的跨界渊源。

“车联网”是时下的热词,谈到车联网在中国和海外不同的环境时,陈实认为在车载电信、互联网汽车的应用领域,我们国家不一定落后。他认为,我们国家互联网的用户现在已经接近6亿,智能手机的用户现在已经3个多亿且仍在快速增长。而与此相比,美国互联网的用户不到3个亿,这个环境给车联网的应用带来了更多机会:“目前来讲,节能减排,安全利用车联网,利用互联网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一,车本身是一个电脑,包含很多的运算,比如说悬挂、制动、转向,都是用电脑处理,包括发动机运转情况,轮胎的压力,对车的性能、安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用互联网的技术,远程技术,能够把车的信息结合起来,你不但能知道目前这个车的性能如何,还能知道它未来什么时候需要做保养,如何节能等。”

“另外它可以跟周边的基础设施连接”,陈实谈到:“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用来预测交通流量的地图应用,帮助你更好地导航。最近我还注意到一些应用,比如说嘀嘀打车,老百姓叫车很方便,减少浪费,节省个人的资源。我觉得在这些领域,比如将信息技术和汽车结合的环境土壤在中国非常好,不见得比国外落后。国外有的中国都有,比如通用有的安吉星,宝马有它自己的信息系统,但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导航功能上,还没有看到更多帮助安全节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应用。”

\
(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法律及公司事务部总经理陈实博士)

谈到车联网领域中微软面对的竞争,陈实认为:“微软的合作模式是开放式的、平台式的。我们前几年有一项统计,微软在中国每挣1块钱,我们的合作伙伴会挣16块钱。不像有些企业比较垂直,从头到尾自己做,我们提供一个平台,就像搭建一个剧院,提供很好的舞台,很好的灯光,让各种各样的团队来表演。我们的合作不是排他式的。”

\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申元庆先生)

对此,申元庆也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从全球范围内看车联网市场,大部分人把它归纳到物联网当中的一环。这个市场还正在发展,更多的是跨产业合作而不是竞争。“行业一起推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标准,让大家不再重复浪费资源,这也是微软在积极努力的一个目标”,申元庆表示:“另外一点,车联网要做到向大众普及,更新的速度需要更快,也需要更多的创新,从而可以和用户体验做一个完美的结合,这样势必在汽车行业生产流程会产生很多变化。今天的分析非常好,汽车行业本身对信息化的接受度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到此刻为止大家更多还在耕耘期阶段,更多强调的是跨产业合作,谈竞争可能稍微早一点。”

以下为本次采访重点内容:

Q:微软在整个车联网的产业链中现在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申元庆: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针对车载系统做了很多研究跟开发。我们在美洲、亚洲、欧洲都有不同的合作伙伴,包括美国的福特、日本的丰田和欧洲的菲亚特。对照我们之前在会议提到的几个大趋势的改变,有很多创新在端里面、云里面发生。微软上周五在全球正式成立了一个物联网部门,而我们只在两个国家设立物联网的研发团队,一个是美国,另外一个是中国。微软对物联网或者车联网有很多想法,而在中国与观致汽车的合作,就是基于Windows Azure的平台方案,未来你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都会用到这些不同的服务。

Q:微软希望做整个的车联网解决方案吗?

申元庆:我们会做端跟云里面的解决方案,会跟国内及全球范围内的整车厂做很多的战略合作。谈到车联网,第一要有技术,第二要有服务,第三要有所谓的商业模式。从技术方面来讲,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互通。但是服务,商业模式一定是按照各个地区的特性做一些改变。微软本身不会做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肯定会跟很多的整车厂在全球范围内做不同层次的合作。我们有非常完善的解决方案平台,很多解决方案是在微软的CRM系统里做出来的。我们也提到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我们用微软的人工智能平台做了相关的服务:驾驶员下车之后,车就像移动终端一样,你不理它的时候它还在继续运作。从车本身来讲,不耗电的情况之下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发现胎压不足了,发现机油需要更换,可以帮助你预约,排上之后如果时间不行你还可以改,就像秘书一样。

陈实:整车厂商非常重要,他们是需求方。整车厂在过去已经和很多的IT企业进行合作,这是很重要的产业链。整车厂和IT企业不再是分开的,是协同合作的。信息化可以帮助整车企业在制造过程当中了解怎样提高生产力,减少浪费。包括物流、质量管理、制造体系等领域都有信息化的应用。从目前看,中国汽车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不仅仅是汽车行业,在能源行业、制造行业等领域,微软也有很多跨行业解决方案。上星期我们参加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也把我们最新的技术,包括在建筑物上使用的环保技术展示给大家,汪洋副总理也参观了我们的展台。

Q:微软对汽车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很丰富,这里面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扮演什么角色?

申元庆:全球研究院有1100多位研究人员,中国的亚太研究院大概占了三分之一。这些研究人员为产品和技术的突破做了很多贡献。大家开车时要做导航,导航可以告诉你目前的实时路况。如果导航可以预测未来五分钟这条道路会拥塞,但你今天有很重要的会议绝对不能耽误,你便可以改道。类似这样的产品,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设计出预测模型帮你做判断。除了预测道路是否会拥塞,也可以预测车子是否会有故障,应该到哪个地方提前去维修。车子故障维修的成本远远大于车子还没故障之前的保养成本。这里面很多都是微软全球的研究院的智慧结晶。

Q:现在可穿戴智能设备是一个热点,微软在这一块是否有设计未来和汽车相关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申元庆:上周五微软在全球范围内宣布成立物联网这个部门,同时也宣布成立可穿戴式设备部门,微软把从不同角度研究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人员集合在一块。此刻提这个跟车联网有多少互动还为时尚早。

Q:微软近五年在汽车领域里有怎样的目标、战略和产品?

陈实:我们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研究怎么样将目前已经成熟的技术应用到汽车行业。另外一方面是面向未来的,希望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把消费者的行为以及在使用产品当中的体验通过模型建立出来。这样,一方面能更好地让商家服务于消费者,同时我们也能找到更多的商业空间。

申元庆:第一,针对汽车行业这个垂直行业来讲,我们希望微软能够结合我们的合作伙伴,帮助汽车行业本身提高信息化运用程度。根据今天的《分析报告》,如果平均每个整车厂IT人员50几个,对汽车大国来说肯定还有很多的进步空间。

第二,汽车毕竟到最后还是为人服务,从汽车本身来讲,又包含大巴、商业用车、私家用车等等,这当中有非常多的地方可以和移动终端、大数据等方面做结合。微软在全球范围内是有很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和竞争对手相比,我们有云和端,也做服务跟设备。另外我们同时做消费者和企业,也做软件和硬件。我们优势来帮助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合作伙伴们,并共同在未来的汽车发展做出贡献。

Q:汽车的生命周期和IT产品有非常大的差别, 微软如何看待这种差别?

陈实:汽车是一个传统行业,传统行业面对的挑战有能源的可持续、安全、环保等。汽车也越来越向高科技靠拢,之前我谈到特斯拉(Tesla)电动车就做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虽然是传统工业,但是人们衣食住行离不开汽车。短短十几年里中国从汽车小国发展到汽车大国,现在希望发展成汽车强国,这个强可能就要靠IT应用实现。特斯拉用了大量的电池,电池当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软件的管理,电动车三大体系,电机、电池、电池管理体系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这种结合会越来越多。你们知道,通用汽车所有的电子邮件都是微软做的,微软与汽车行业的合作是方方面面的,获取的经验也非常丰富。

Q:中国消费者对汽车和车联网的偏好和认知,有没有明显的不同?

陈实:美国开车是一个代步工具,中国开车目前来看有些时候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美国对后排没有太多要求,后排通常是坐着狗。中国人对后排要求很高,用车的人常常不开车,他坐在后面,这是一个例子。

申元庆:我可以举几个不太一样的例子,在美国因为相对中国更地广人稀,平均来讲车子里面坐一个人的机会很高。在这个情况下一个人在车子里面有好多工作要做。十几年前,微软给销售发光盘,这个光盘干吗呢?销售今天拜访一个客户,这个客户刚好是汽车行业的,我是刚报道的销售,什么都不知道,第一不懂汽车行业,第二不懂微软卖什么产品。到客户那儿路上需要90分钟,一上车就放光盘,光盘怎么说,他就怎么讲。因为你开车的时间很长,而且就你一个人。你就听他讲,跟着他讲,挺方便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些雷同,国内有大众点评,美国有Yelp。回到我刚才讲的,发展车联网过程当中,技术本身80%以上可以通用。通用的过程当中,需要避免资源重复浪费。第二在服务,商业模式上面,一定要因地制宜,每个地区有它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