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互联网的生存环境真的恶劣吗?

2013-11-28 12:35:31来源:在西安作者:

目前陕西本地的互联网业内有一种共识:就是本地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不好。从业人员们对陕西的互联网环境很不满意,官员们对目前陕西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也不很满意。官民之间少有地达成了一种共识:要改变陕西互联网的发展环境。

目前陕西本地的互联网业内有一种共识:就是本地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不好。

2012年12月17日,西部网发表了署名“柯楚”的文章《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陕西互联网能否再现往日辉煌》,其中提到:

应特别重视互联网产业;

应大力扶持互联网产业;

应精心培育互联网产业;

应全力呵护互联网产业。

这是来自官方的表态,文章写得很有诚意,反思也很深刻。

大概过了一个月后,2013年1月14日,西部E网发表了署名“刘阿娟”的文章《陕西互联网产业发展伤“仲永”,何时休?》,和柯楚遥相呼应,先是回顾了陕西互联网当年的辉煌,接着感叹现在的沉沦,最后抱怨政策不好,并以北、上、广、蓉为例:艳羡当地政府开出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条件。

从业人员们对陕西的互联网环境很不满意,官员们对目前陕西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也不很满意。官民之间少有地达成了一种共识:要改变陕西互联网的发展环境。

问题是:陕西互联网的发展环境,真的很恶劣吗?

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工具能否发挥出最大的效力,要看是谁在使用这个工具,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这个工具。

刘阿娟的文章中,很多陕西互联网从业人员抱怨传统行业的老板们对互联网认识不足,不愿意向互联网产业投资。这显然抱怨错了对象。这些老板们的思维已经固化在“前互联网时代”,他们不愿意投资,就不要找他们了,和不懂互联网的人谈互联网,就是对牛弹琴。在这样的场景下就没有必要谈互联网,不如谈谈老板们比较熟悉的风花雪月、投资理财、豪宅名车…话不投机半句多,想从互联网里掘金,要找那些已经开始用互联网的人。

和2010年前不同,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如果把智能手机所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也算在内,那么几乎每个人都在和互联网天天打交道。在这么一个巨大的市场环境下,只能说你没找对人,没找到“市场”。

如果实在是没找到市场,那么就培育市场。问题是,陕西互联网业内的这些从业者,有几个踏踏实实地将一个项目做到五年以上?很多人就知道赚快钱,一看不赚钱就放弃了,说什么“没市场、没产业环境…”。三年看大、五年看老,任何一个项目从推出到成熟,都和养育一个小孩子一样,不耗费三五年的精雕细琢,是成不了事的。很多人都是一方面抱怨,一方面又没兴趣(或者能力)去将市场做起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市场也不是凭空就“长出来”的。

互联网是一块地皮,地里庄稼长啥样,要看种地的农民咋干活,和地主如何分地没关系。

种地的农民都知道,贫瘠的土地里庄稼很难长好,如果想长好,就必须多施肥、下更大功夫。和北、上、广、蓉比起来,陕西的互联网从业人员面对的,就是一块贫瘠的地皮。无论整体经济规模,还是市民消费能力,西安(以及陕西)都不能和上述四个城市比。来自政府部门的扶持再多,也是杯水车薪,你总不能靠政府天天拨款给你钱才能发展起来吧?啥都靠政府,就跟种地只靠老天爷一样,把种子往地里一扔,就完了?

如果你留意一下官方的信息,西安市和陕西省每年给本地互联网从业人员的扶持并不少,有些政策的确是没落实到位,有些钱也确实是洗进了某些人的私囊,但是更多的是互联网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都什么年代了,还以为做一个网站就能把真金白银忽悠到手?

互联网产业和人类社会一样,一直在进化。不只是技术的进化,还有发展模式的进化、产品的进化。如今想做好一个互联网项目,比2000年前后难多了,但是陕西很多土鳖对互联网的认识就是——做一个网站、炒一些概念、骗一些凯子、捞一把票子…然后就闪人了。

这样的人如果去做农民,良田也会成荒地。可惜的是,陕西互联网业内类似的土鳖比比皆是,之前每次开互联网大会,到场最多的就是这种人。

互联网是一个平台,各类资源在这里汇聚,各类产品在这里交织,奉行的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的关系并不大。

在出现互联网之前,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是很强的,对信息的控制力就更强了。信息流通不对称,政府控制起来才更有力。有了互联网,就不同了,信息不再只是通过政府控制的有限渠道进行流通,无论是电邮、聊天室、论坛、QQ、博客、微博…每个都是一个发声渠道,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自由开始传播,政府丧失了对信息的绝对控制力,因此产生了各种全新的交易模式。互联网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优化了“发布需求”和“满足需求”的两个流程,这两个流程里蕴藏着无数的盈利模式。最有竞争力的模式,就是流程优化最好的那个模式。

互联网在人类的真实社会上面建立了一个“虚拟层”,并在“虚拟层”上实现了人才、资金、产品、技术的快速流通,反过来又把人类的真实社会“优化”了。因为它是虚拟的,所以它的试错成本较小,所以它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互联网的进化,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化。

互联网的基因之一就是——信息必须自由流通,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聪明的人类会从中发现源源不断的新经济形态。不管是yahoo、Google、twitter、facebook,都以信息的汇聚和数据的开发为基础,进行产品的创新,但是陕西的互联网从业者们却不是这样,很多人心胸狭隘、非常闭塞,不以开放为荣,反以自闭为尊。什么事儿都要自己搞,能和人合作也不合作,别人做起来了,他也要自己搞一个,为了节约成本,这些人往往直接去复制先行者,甚至连网站代码都是照搬…

他们不仅阻碍信息的自由流通,还人为地制造了大量的重复的冗余信息。这,和互联网的基因是背道而驰的,把一个巨大的资源平台,做成了一个个小家子气的“封建庄园”。

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人却是地域性的。任何一个网络产品上线之后,都会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者。

陕西人不要老是想着去陕西各级相关的政府部门找政策扶持,这种投机取巧、撒娇卖乖的心态不要有,政府能保护你几年?能保护你多少?在互联网上,你面对的竞争是全国、全球性的,政府能保护住你们吗?政府的支持力度再大,也不能帮你干掉全球的竞争对手,如果自己没做好产品和服务,那么怪不得别人。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Google没有退出中国,百度不会独大;如果twitter能够进入中国,新浪微博不会有今天。百度、新浪比Google、twitter强大的地方,在于它们对本地市场的了解,同理,西部网、华商网比新浪、百度强的地方,也在于前者比后者更了解陕西。

在信息时代,对信息的占有量、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决定了一个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所以,Google和twitter比百度和新浪值钱,新浪和百度的价值又要高于华商网、西部网。人民网曾经投巨资搞了一个“即刻搜索”,后果很惨,不是钱的原因,而是对数据的掌控和分析能力和Google、百度没有可比性。政府的扶持,在这里完全是派不上用场的。

无论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环境、政府公共服务,这些软实力层面上,中国不是美国的对手,美国也只有一个硅谷,中国更不可能处处都是硅谷。同样,在以上这些软实力层面上,西安也不是北、上、广、蓉的对手,简直就没有可比性。硅谷不是靠政府指令就发展到今天的,但是发展到今天的硅谷对政府的政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企业的精神。

因此,陕西注定要慢慢沦为互联网产业边缘地带,成为全球网络巨头的殖民地,成为BAT(百度、阿里、腾讯)的“区域市场”。在这一赤裸裸的、不争的现实面前,本地互联网从业者们的机会依然很多,坚持做好本地化服务就可以了,钱是赚不完的,肉是吃不尽的。不要和巨头们比大小,只跟自己比长短。每天能伺候好一个客户,一年下来也有365个了。

陕西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官本位,就是啥都想靠政府。政府不是万能的。产业要发展,市场要开拓,人才要挖掘,资金要积累,这些,还是要靠自己。我就想问一句:全陕西有没有一个立志把某个产品要做30年的网络公司?或者团队?

环境是什么?环境就是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势”?每年互联网大会上,都有一大堆人抱怨这环境、那环境,总之,一句话,都是环境的错。请各位想想:你为改善这个环境做了些什么?你是在每日勤勤恳恳、诚诚实实地做事呢,还是时刻投机取巧、挖空心思地黑钱呢?你如果一边污染产业环境,一边又抱怨政府不改善环境,你特么这不是贱吗?

陕西的互联网环境,在中国目前的这个政治格局下,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再坏也坏不到哪里。改善环境,从自己做起,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