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46万 成中国IT第四极

2012-07-15 09:29:00来源:成都商报作者:

截至2011年底,在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方面,全省有两院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0余人,省优专家100余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0余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余人。成都,正以“当惊世界殊”的速度,在世

截至2011年底,在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方面,全省有两院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0余人,省优专家100余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0余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余人。成都,正以“当惊世界殊”的速度,在世界IT版图上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IT第四极”。

IBM、戴尔、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一家家国际行业巨头相中成都,相继落户;索贝、迈普、国腾、颠峰软件、恒图科技、尼毕鲁……一家家本土龙头企业,在各自领域内取得的成绩,令人咋舌。

电子信息产业,一个对人才、对技术“视之如命”的行业,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巨头愿意扎根成都,谋求新发展?答案就是:成都的人才储备、科技实力不容小觑。

海归回流 全省从业人员46万

中国内地第一家掌握USB2.0和音频编解码核心技术的企业―――和芯微电子,由海归邹铮贤于2004年创立。

海归博士魏波创立的万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甚至将分公司开到了美国硅谷。

在全球巨头慕名而来的同时,世界各地的人才将目光对准了成都。在成都,海外人才“回流”现象并非个案,也非偶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留学回 国人员创业园”……在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下,以海外高精尖人才“回流”为代表的人才“西进”高新聚集的现象,日渐明晰。

为吸引更多高层 次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来四川发展,省人社厅搭建了更完善的高精尖人才平台:电子科大、中科院计算机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电子信息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 个;在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区域性电子信息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在长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二十九所等企业建立了电子信息 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同时,省人社厅还在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分别建立了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

“我省现有信息产业从业人员46 万,涵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这些人才主要集中在成都。”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付林介绍,截至2011年底,我省在电子信息 产业人才方面,有两院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0余人,省优专家100余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0余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 余人。

集中优势突出 已形成五大产业集群

历经60余年的沉淀,一个在集成电路产业、应用软件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军工电子与数字视听产业、网络与通信产业等方面已经形成发展基础和区域优势的产 业,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区域内形成。此外,网络通信产业捷报频传,电信业的数字化、移动化、个人化以及宽带移动与无线接入等领域,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计算 机、通信、消费数码设备相融合(3C)的新领域得到开拓;集成电路、软件、数字视听及数字媒体、网络及通信产品以及军事电子等五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天府 大地上挺立。

《四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当前以成都为中心的产业带已形成集成电路、软件、数字视听及数字媒体、网络 及通信产品以及军事电子等五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长虹、九洲、三零集团等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电子信息类企业达到1000余家,使得四川在IC设计、信息 安全、军事电子等领域具有全国领先优势;成都还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大,中电10所、29所、30所,中科院光电所等十余家科研院所,科研力量雄厚。

“成都造”不仅以手机应用、便携式电脑的形式,走到了世界各地;远在外太空的“神舟九号”,宇航员与地面进行的“天地通话”技术就是由位于成都的中电10所提供;国腾公司的技术更是广泛地应用到了北斗卫星上。

专家点评

IT行业跳槽率成都最低

●秦志光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组成员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

在秦志光看来,成都在电子信息领域的进一步崛起,首先是存量基础上的增量性发展;其次是凭借其丰富的人才资源、相对廉价的综合成本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等,越来越成为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目标地甚至是首选地。

秦志光表示,成都高度重视人才,充分利用在蓉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校和民办教育机构等,培养了大量电子信息高、中、低端人才;此外,成都具有全球眼 光,在产业移转和升级的机遇下,全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软件行业20强有13户选择成都。“这是一个集成效应。”他说,“软件行业协会 的调查数据显示,IT行业的跳槽率,成都市是最低的。”成都生活稳定、舒适,外面的人才愿意来成都,成都的人才不愿意离开,“在我所教的学生中,稳定工作 五六年及以上的很多。”

在谈到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时,秦志光表示,“行业发展已经从制造业转向软件业,再从软件业转向信息服务业。从卖有形产品到卖服务,成都这样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各中小微企业未来一旦抓住了商机,将会取得爆发式的发展。”

并非白纸画图 成都有先天优势

●汤继强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客座教授、经济学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

截至目前,成都已有电子信息企业1382家,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企业489家,涵盖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计算机制造、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等领域;通过双软认证的软件企业893家,涵盖行业软件、数字娱乐、信息安全等领域。

谈到当前的成就时,汤继强坦言,“我们并非在一张白纸上画图,从最近10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成都是在已有一定产业基础上的立体构建,是新进的与原有的相促进、共发展,是引进带动、提档升级取得巨大成功的生动实践。”

在他看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在成都东北角动工开建,意味着早在“一五”时期,成都的电子工业就已经萌芽,这也可以视为成都乃至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开篇之 作。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中央在川科研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高校科研人才资源的历史积淀,让这个“以人为本,以创新驱动”的电子 信息产业,在成都有了先天优势。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