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样本 幸福创业第一城

2011-10-11 10:45:15来源:数字商业时代作者:齐鹏

创业一定是痛苦的吗?李威们的故事,印证了“幸福”和“创业”原来存在着很多交集。这种“幸福创业”的根源来自于政府创造的软环境。

创业一定是痛苦的吗?李威们的故事,印证了“幸福”和“创业”原来存在着很多交集。这种“幸福创业”的根源来自于政府创造的软环境。

到2011年上半年,共青团成都市委牵头推进建立了15个区域的大学生创业园。

创办公司不用花一分钱、审批手续一两天齐活、招来的员工素质全优……这是一种何等幸福的创业,任何一个创业者也都会做这样的梦。不过,当你走近成都的创业青年,你会发现这些梦就发生在他们身上。

成都创业青年李威就是一位受益者。2009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李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创业,而能够迅速申请到免息贷款成为他创业的“催化剂”。“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公司的手续全都办下来了,而这些如果正常走流程起码要一个多月。”李威感受到了创业的快乐。

“公司刚成立就来了订单,而客户正是政府。”让李威最有感触的是,公司刚刚成立一个月,区团委领导就带着这批创业者们来到政府办公大楼,从1层到13层挨个向各部门推荐创业团队的业务。

在成都,你会结识到像李威这样一批创业的青年才俊,他们的事业算不上辉煌,但是却能充分享受创业带来的快乐。他们的故事,印证了“幸福”和“创业”原来存在着很多交集。这种“幸福创业”的根源来自于政府创造的软环境,得益于此,成都也正在成为人们“幸福创业”的样本城市。

创业上“瘾”

软环境下的创业驱动力

肤色黝黑、面容清瘦的陈洪彬,有着成都人特有的做事风格——“麻辣”、果断,如果不是一口粤式腔调的普通话“出卖”他,初见他的人都会误认为他是个地道的成都人。

得益于微软、 IBM、SAP等公司在成都的布局,成都与软件相配套的行业存在巨大的商机。陈洪彬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研究生毕业后他就和导师创建了一家软件服务公司。 “当时,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招到合适的人。”陈洪彬没有想到的是,队伍刚组建就能接活,“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上手很快,我们在第一年接过上百万的单子。”

2009年,陈洪彬从《成都商报》看到一个关于“亚马逊电子书销售利润上涨50%”的新闻,于是,他顿生做数字化出版的念头。

陈洪彬似乎是创业“上瘾”,主动找上了自己所在的成都市金牛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创业园受到了热情的招待,陈洪彬的创业项目还被列入创业园“绿色通道”,甚至可以申请一定数额的免息贷款。

“入驻园区的企业根据创业创立年限将被授予100%、50%不等的租金优惠,而每个园区都有各自特色的产业。”共青团成都市委书记惠朝旭表示,成都市团组织牵头已经在成都15个区分别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陈洪彬所在的金牛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就是以IT服务和电子书出版等产业为主,隶属其中。

一系列扶持措施让创业变得简单起来。陈洪彬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通讯录,上面有工商局、财政局、人事局等部门的联系人及其联系方式,遇到不明白的,他随时可以打电话咨询,对方一定会热情地给予解答和帮助。

如今,只要有从广州来的同乡,陈洪彬都会带他们参观成都的天府软件园,参观自己所在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然后带着他们到成都著名的宽窄巷子大吃一番。“我希望我的同乡们能留在成都,和我一样去创业。”陈洪彬显然已经被成都的创业环境所折服。

从广州到成都,对于创业者而言,距离有多远?不仅仅是1960公里的空间距离。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一直以来都是年轻人创业就业的“梦之城”,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涌入这里。国家机关和大型垄断国企的聚集地、中国金融中心、外企总部最青睐的地方、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这些标签足以引得凤凰来。

不过,变化已经在悄然发生。虽然从表面上看,今天中国的一线城市仍然聚集了社会最具优势的资源,并对GDP有着卓越的贡献,但是一线城市也同时被贴上了另一种标签——压力、高房价、冷漠、不友好、疏离……一份来自网络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80后”认为在一线城市生活“幸福感”太低。相比而言,成都、杭州等崛起的二线城市却成为更多人生活、工作、创业的乐土。

从资金支持到导师培训

创业青年有了“造梦师”

“这是我们应对挑战的新思路。”共青团成都市委副书记邱伟所说的挑战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已经甚嚣尘上,急需寻找到一条帮扶青年人就业创业的道路。而大学生创业园的创办,既解决了青年创业难,又通过更多人的创业带动社会青年就业。

2009年6月,成都市出台《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配套功能完善、承载能力强的大学生创业园。文件刚一下发,共青团成都市委就把这个重任揽了下来。

据共青团成都市委统计,2011年上半年共青团成都市委牵头推进建立了15个区域的大学生创业园,培育了1300个创业项目,仅1~8月份园区项目已实现总产值4.3亿元,其中已有10多个项目的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成都的大学生创业园普遍得到了所在区(县)的支持。成都市要求各区(县)成立专门机构服务大学生创业,该机构办公室一般挂靠在团委,由团组织牵头这项工作。各区(县)政府还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专项基金,用于向大学生创业园内的企业发放就业见习补贴、贷款贴息等,减免工商注册、人事代理等费用。从2010年起,这部分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在扶持青年创业上,成都方面的尝试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开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等相对初级的服务层面。

李威刚刚接到金牛区妇联的一批妇女维权动漫宣传手册设计的订单,订单虽然不大,但是类似这样的订单曾帮助他走过了创业最艰难的时刻。“虽然轻松拿到了贷款,但是紧接着担心的是没有订单,要知道创业之初最难的就是开辟客户。”好在团市委主动帮助他们去政府办公室挨个敲门,解除了李威的顾虑。 “许多部门的工作人员记住了我们,每当有业务,这些部门就会主动联系我们。”李威粗略一算,刚入园创业那一年,经过团组织介绍的党政部门业务,合同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万元。

“缺乏资金对创业青年来说,是最大的瓶颈,在近两年的摸索中,团市委已经找到了一条帮青年创业融资的新路径。”邱伟介绍,目前整个帮扶青年创业的融资由5部分构成,包括政府基金、公益借款帮扶、天使投资基金、银行贷款、社会风险投资。

在团市委的带动下,一些创新金融产品亦不断出现。2010年7月,共青团成都市委联合保险公司为大学生创业企业量身定制了“创业保险”,为他们保驾护航。10月,团市委引入民间资本,成立了专门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成都公和青年创业基金”,为单个项目提供10万元无息、无担保、无抵押的创业借款。与哈尔滨银行成都分行、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西南财经大学合作,创建了“青春易贷——银创通”新型债权融资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单笔额度达到50万元的信用贷款。

除了资金支持外,创业园还给创业企业提供了很多帮助。比如聘请成功创业家为创业导师,对创业企业开展各种培训;搭建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创业企业和高校“牵线搭桥”,完善企业实训服务等。

熊维军一直稳定在国际知名IT企业工作,创业曾是他最大的梦想,但是他又不甘放弃现在相对安逸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大学生园区创业园导师的一个活动,活动期间他和一个企业家畅所欲言。言谈中,得到这位导师的指点后,熊维军竟毅然将自己不甘的心放下,选择了创业。

“有创业园区的支持,加上众多高人的指点,创业想赔都很难。”熊维军开玩笑地说,他认为现在所从事的创业,近乎是一个“零风险”的赌注。

关键词:成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