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力IT产业终端制造 四巨头趁势密集入川

2010-10-30 10:55:52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

  当创新、产业升级成为时髦的口号,各地招商引资纷纷瞄准高端研发、上游芯片及软件时,近年来在IT产业急追猛赶的西部重镇成都,却选择了主动 “向下”。

  当创新、产业升级成为时髦的口号,各地招商引资纷纷瞄准高端研发、上游芯片及软件时,近年来在IT产业急追猛赶的西部重镇成都,却选择了主动 “向下”。

  “之前招商引资都强调吸引研发中心、半导体等,现在则是下游制造企业纷至沓来。”10月29日,联想集团宣布在成都设立产业基地的发布会上,一位成都IT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几大IT制造巨头密集落户成都背后,成都市正悄然修正自己在IT产业上的发展思路。

  设立在成都高新区的联想(西部)产业基地宣称包括生产、研发、销售运营三个中心,但其生产台式机、笔记本等产品的内容表明,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产业链下游项目。而在此之前进驻成都的富士康、戴尔电脑、仁宝集团等项目,也无一例外都是IT制造。

  从“高”到“低”,从“上”到“下”,成都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思考?

  猛攻IT制造

  “打个可能不是很恰当的比喻,以前吸引企业来设立研发中心只是热恋,制造基地则是要结婚,意味着成都在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布局中地位更为重要。” 在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看来,目前IT制造确实是成都在重点打造的领域。

  记者获悉的成都高新区一份内部材料更是明确提出,“当前国内电脑代工制造产业转移倾向明显,要加大对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和大型央企的招商力度。”

  而在这种思路下,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则是,重量级的IT制造企业高管频繁到访成都,以及不断传出的大项目落户消息。

  除了10月29日联想宣布的西部产业基地项目外,与其同为全球前四大PC厂商的戴尔已经捷足先登。自2009年11月以来,戴尔电脑高管就多次到成都考察。今年9月16日,戴尔正式宣布要在成都建立集生产、销售和客服为一体的戴尔(成都)旗舰基地。此前,该公司仅在厦门设立了生产基地。戴尔成都项目预计将在2011年完工,其具体产能一直未对外公布,但该基地的用工规模将达到3000人。

  不管是戴尔还是联想,在自身进驻成都的同时,都表达了通过订单转移等方式,带动PC代工厂商进入四川的意愿。

  全球主要PC代工商仁宝集团便是戴尔、联想的主要代工企业之一。今年9月26日,仁宝集团已经就制造基地及总部项目正式与成都市签约,按照规划,其将在成都双流打造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生产基地的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PC一体机电脑、PAD平板电脑、电视等电子3C相关产品。规模方面,仁宝的成都项目争取2011年底前笔记本电脑产能实现1000万台,2013年产能达到2000万台以上,项目预期投资总额达5亿美元以上(含配套)。

  成都市政府知情人士透露,今年5月下旬,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率领庞大经贸团访台期间就与仁宝集团就合作内容达成共识。

  另一个大手笔则是与正谋求生产功能向内陆迁移的富士康。2009年10月,富士康正式在成都投下其在四川的第一大单。这个庞大的计划包括LED —TV、LCD模组、LED背光模组及LED封装和照明光源生产线,总投资达10亿美元。

  今年10月22日,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的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开业投产,首期投资2.99亿美元,注册资本金1亿美元,主要生产新型便携式电脑。同时,二期建设项目已经启动,预计项目建成后,总投资将达到20亿美元。此外,四川省招商局在今年3月份发布的信息显示,富士康集团将投资50亿美元的成都液晶面板生产线及电子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清一色的“制造大项目”落户,与此前成都屡屡欣然对外公布的研发高端项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在一向被誉为IT业核心的半导体领域,此前成都就在招商引资方面付出了极大努力。根据成都高新区的资料,截至目前,其已聚集了英特尔、友尼森、美国芯源、德州仪器等80多家IC企业,拥有2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和5座封测厂,吸引了莫仕、BOC、林德、梅塞尔、联华、空气化工等配套企业落户投产,形成了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IC产业链”。

  产业路径选择

  对于成都的主动向“下”,IDC的一位分析师认为,由于近两年来沿海的各项综合成本上升比较厉害,原本利润空间不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存比较困难,尤其在金融危机后,东部各地方政府都提出要实现产业升级转型,也加速促进了沿海地区IT产业制造基地加速转移。

  该分析师认为,对于IT业巨头来说,在西部地区的制造基地,一般面向整个亚洲甚至欧洲供货,对于远距离的市场来讲,无论是在上海还是成都,所增加的物流成本并不大。

  事实上,近年来包括成都、重庆等西部地区城市在招商引资时,也纷纷以降低成本为诱惑,一方面是人力、土地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则尽力解决物流成本可能增加的制约因素。

  成都高新区的一位人士向记者介绍,自2008年以来,四川省与铁道部签了三个部省纪要,与交通运输部签署了加快四川交通运输发展的合作协议,由此掀起了四川大修蜀道的序幕。按照四川省规划,到2012年,该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765公里、在建里程265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争取达到 3800公里、在建里程2782公里,民用机场达到14个,形成包括7条铁路、12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进出川通道。

  其次,成都综合保税区在10月18日的获批,也为IT制造巨头的进入增加了砝码。一个细节是,今年7月中旬,成都市长葛红林亲自前往深圳,与郭台铭确认了在成都厂房的用地、地点还有规模后,成都市特地修改关于申报综合保税区的规划,将富士康南片区合并进来,将保税区的面积整合为4.68平方公里。

  成都海关的相关人士表示,综合保税区平台更大,能够带动和辐射作用更强。在税收优惠方面,保税区内企业的出口产品,在生产加工环节免征17%的增值税。此外,对于进入保税区的进口设备等都是免关税和增值税,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然而,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成熟,并不是成都与IT制造巨头近期频频牵手的全部逻辑。上述成都高新区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成都对IT制造业巨头的猛烈追求,更看重的是后者所带来的庞大GDP和就业。

  对于IT制造给成都市带来的“红包”,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就明确表示,从蓝领工人到高管,各种层次人才都可以获得很多的就业机会。

  9月19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率队前往江苏省昆山市与仁宝集团董事长许胜雄洽谈投资一事时,就在双方的洽谈过程中提及目前四川有 2100万劳务人员,每年还有约30万高校毕业生和26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此外,四川省还在大中专学校的学科设置上进行专门安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从企业角度而言,这是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从政府的角度而言,这也是亟待解决的就业人口。

  很显然,与研发、软件、半导体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IT制造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效用更大。比如,戴尔的成都项目预计将达到3000人的规模,而据成都本地媒体报道,作为四川省迄今为止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富士康成都项目完全建成时将新增至少10万就业岗位。

  GDP是另一个重要考量,除了各个项目本身所带来的动辄数亿、数十亿元投资外,上述成都高新区人士还对记者表示,当地政府为吸引IT巨头进驻而抛出的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更直接推动了由政府投资带动的GDP增长。

  一组可供借鉴的数据是,截至2007年,四川省高速公路的密度仅居全国第24位;铁路密度居全国第27位。这与上文提及的四川当前提出的大修蜀道计划形成了鲜明对比。

  成都的逻辑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点。”上述成都高新区人士认为,尽管目前沿海普遍提出产业升级,如广东的“腾笼换鸟”,但吸引IT制造投资对于当前的成都而言,并不过时。

  当然,在他看来,成都在IT招商上从高到低、从上到下的转变,看似后退,实则蕴含着以退为进、更进一步的后招。

  首先,重点吸引IT制造,并不意味着对高端研发项目的拒之门外。“这方面的招商一直都在进行。”该人士介绍说,依靠在成本、人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成都近年在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等领域发展有声有色,2009年成都高新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游戏动漫当前也实现销售收入近15亿元,包括盛大、腾讯、巨人、完美时空、光宇华夏和金山等6家企业在成都高新区建立了研发中心或机构。

  其次,IT制造项目也对研发、半导体等投资带来了协同效应。以联想项目为例,其在研发方面将建成规模近千人的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