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两相宜 融合得人心 深入两栖型DC与DV

2010-08-28 10:44:09来源:西部e网作者:

  DC与DV正越来越受到用户喜爱,甚至融入用户的生活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DC还是DV,其高昂的价格都是阻碍进一步普及的绊脚石。为了增加产品的卖点,DC或者DV厂商开始尝试将两者的功能融合。究竟是积累还是创新?用户能否从中获益?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综合功能的产品?我们将在下文中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DC与DV的差别

  早在几年以前,DV大多设有静态照片拍摄功能,而许多DC却具备动态拍摄功能。DV所选用的光电转换组件CCD的面积通常要小于DC的CCD,因此DV所拍摄的照片不太理想,要通过彩扩获得与DC(200万像素以上)拍摄的照片质量相当困难。相反,可拍摄动态影像的DC所拍摄的动态影像的质量也不如标准的DV,因为采用这种方式拍摄的动态影像往往分辨率较低(一般为320×240)。动态影像在播放时动作不连续(也称跳帧),要播放流畅至少需要24fps,而DC在动态拍摄模式下,只能达到20fps以下。如果采用640×480的分辨率,只能达到10fps左右,图像播放质量可想而知。

  1.相同的架构与不同的CCD

  事实上,从产品的构成来看,DC与DV的架构十分接近,彼此之间功能的融合自然有了基础。

  镜头、感光器、图像处理器、存储介质,在这些方面,DC与DV都存在共性。但是真正重要的是,DV所采用的CCD感光器与DC所采用的CCD感光器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视频CCD与静态摄影CCD的最大差别在于形状不同,前者是长方形,后者是正方形。如果截取视频CCD拍摄的画面观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不会感到太明显的图像质量差异,但对角线方向的线条和轮廓就会出现比正方形CCD更加明显的锯齿现象,影响画面的观看效果。

  2.扫描方式差别与色彩还原差别

  更为重要的是,视频CCD与静态摄影CCD的数据读取方式也不同。常见的视频CCD采用隔行读取方式,将画面水平分成间隔的像素行,通过电子快门控制,每次轮换读取奇数行或偶数行的信号。但对于捕捉静态图像而言,隔行扫描就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果画面中有运动物体,两场信号获取的时间差就会导致明显的画面差异,组成的图像在清晰度方面表现较差。

  信号处理的目的不同,因此视频CCD与静态摄影CCD常用的色彩模式也有所不同。为了转换成视频亮/色信号比较方便,尽量减少数据损失,视频CCD组件表面附加的色彩滤镜阵列(CFA,Color Filter Array)为补色类型,即品红、青、黄、绿四色滤镜阵列遮蔽在CCD光敏单元表面,根据读取到的信号组成具有色彩的图像。但对于DC通常面对的sRGB标准而言,把来自补色系的图像信号转换到原色系(RGB色系)会带来色彩的偏差,因此,大部分静态摄影CCD都采用RGB原色滤镜阵列。除了CCD组件设计的不同,DV固定的视频分辨率使得50万像素左右的图像传感器就可以满足视频图像清晰度的要求,这同时也导致了DV镜头设计的特色——在保证高倍率光学变焦的前提下兼顾清晰度。而对于像素数可以达到四五百万的DC而言,这些镜头的分辨率就不够了,难以发挥高像素CCD的性能。

  二、DC动态拍摄效果

  难得游一回名胜古迹,留下美好的记忆是很多人的愿望。静态的数码照片自然有其独特的美感,但是,倘若希望记录下旅游过程的全貌,无疑动态摄影更具表现力。很多DC用户都渴望能够体验动态拍摄的乐趣,而厂商也在向这方面努力。

  1.动态像素限制

  并不是任何一种DC都适合动态拍摄,选择合适的产品将会给今后的应用带来很多方便之处。一般而言,早期200万及其以下像素的DC并不适合动态拍摄,即便产品具有该功能,其动态画质也只能满足普通记录需求,无法作为私人珍藏。

  或许很多读者会纳闷,主流DV的像素也只有区区百万,为何200万像素的DC竟会在动态拍摄时力不从心。其实,拍摄动态画面时讲究的是动态像素,而不是总像素。如果动态像素能够达到35万,基本上就能达到近似VCD的画质,而动态像素达到60万之后,画质直逼DVD。对于大多数200万以下低像素DC 而言,动态像素可能还不到30万。

  从视觉效果来看,困扰DC动态拍摄效果的原因还有帧速率。目前很多DC都只具备15fps的动态拍摄能力,此时画面很不流畅,令人感觉停顿太明显。如果DC在动态拍摄时能够做到640×480分辨率,而且帧速率达到30fps,那么此时的效果将非常出色。
关键词:DCDV

赞助商链接: